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25 点击次数:194
利雅得,沙特的心脏,一座经常被用来装点国际舞台的城市。这次,它迎来了俄乌冲突背景下的一场微妙会谈。会议桌上没有直接对话,没有握手寒暄,只有美国在中间忙碌地充当传声筒。这是一场看似低调、却暗藏激烈博弈的技术性磋商。从一开始,这次尝试就注定难以简单收尾。
气氛并不友好,更像是在彼此试探底线。俄罗斯和乌克兰谁都不愿坐到同一个房间里,而美国只能选择分头行动,与两边单独沟通。但问题是,这种模式能解决什么?双方连基本信任都不存在,美国即便说破了嘴,又能有多少实际推动力?
美方原本希望通过多边协调促成一次象征性的进展,但现实显然没这么配合。最终,他们不得不转向双线沟通策略先与乌克兰谈,再去找俄罗斯接着聊。这样的安排表面上避免了正面冲突,却也让整个过程更具挑战性:时间拉长、信息传递失真、不满情绪随时可能爆发。而这种复杂操作,只让人更加怀疑它是否真的有效。
泽连斯基显然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机会。他带着高调姿态进入会场,之后又迅速发布声明称讨论富有成效,但具体内容呢?更多的是围绕能源供应、安全保障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展开。一些观察者认为,他刻意把重点放在展示强硬立场,以此向国内外释放抵抗到底的信息。在会后,他甚至前往战区视察,用实际行动强化自己的政治形象。这无疑给俄罗斯施加了压力,但同时也进一步堵死了任何妥协空间。
而另一边,美俄之间进行了一场漫长而僵持的12小时对话。据透露,两国代表针对停火条件进行了深入交流,可惜始终未达成实质共识。不过,有消息称双方正在酝酿发布联合声明。如果属实,这将成为此次磋商为数不多可以拿出来展示的成果。然而,即使如此,也很难掩盖分歧深刻这一事实。从核安全问题到制裁解除,从战俘交换到粮食出口,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是巨大的利益鸿沟,很难轻易跨越。
与此同时,会谈之外硝烟四起。就在几乎所有人期待和平迹象的时候,前线局势反而急剧升级。不仅炮火不断,各自还争相抢占舆论高地,相互指责对方缺乏诚意。乌克兰谴责俄军发动新一轮攻势,而莫斯科则回击基辅根本无意结束战争。这种剑拔弩张,无疑给利雅得会议蒙上一层厚重阴影,也让各方努力看起来更加徒劳。
眼下的问题已经非常清晰:三方机制走到了瓶颈期。如果只靠美、俄、乌这样闭门讨论,不断重复类似程序,很可能永远无法打破僵局。那么,是不是该考虑引入更多相关国家或者国际组织?比如欧盟、中国,甚至其他地区大国,通过扩大参与范围,为和平创造新的契机。当然,这样做也伴随着更大的协调成本和潜在风险。但至少,比现在毫无进展要好一些吧?
对于许多人来说,此次利雅得会谈或许早已注定失败。然而,它仍具有某种意义它揭示出当前全球秩序中的深刻裂痕,也提醒我们所谓的大国斡旋能力并非万能。当事各方固执己见,中介角色举步维艰,多层矛盾交织叠加,让这条寻求停火之路变得异常崎岖。同时,我们必须直面另一个残酷现实:即使暂时实现停火协议,那又怎样?真正彻底化解仇恨与敌意,需要的不只是外交辞令,而是长期且痛苦的修复过程。而目前看来,人们距离那个阶段还遥不可及。
或许有人觉得,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应该承担更多责任;也有人批评欧洲过于消极;还有人主张亚洲力量应挺身而出。但归根结底,一个问题始终摆在那里面对如此尖锐且复杂的问题,人类究竟有没有足够智慧找到答案?